中国人爱吃鱼,且会吃鱼。什么时节吃什么鱼,怎么做才好吃,怎么吃才美味,都有讲究。
比如刀鱼,清明前细骨如绵,清明后细骨如针,味是美,但过时不候。再比如鲥鱼,每年仅有春夏之交、端午前后才能吃上那么一两尾,所以格外珍贵。
等到秋风起兮木叶飞,吴江水里的鲈鱼也正当最肥的时候。于是,食客们的筷子又有了新的慰藉。
桃花流水鳜鱼肥
正月 塘鳢肉头细
春天里,塘鳢鱼最是肥美,这时田野菜花盛开,一片金黄,苏州人称其为“菜花塘鳢鱼”。
这种鱼样子不好看,巨口细鳞、色黑尾圆、头大而多骨、鳍如蝶翅,喜欢藏于水底,附土而行,又懒动如痴,所以又被人叫作“痴虎”、“土附鱼”。
虽然体型较小,但塘鳢鱼肉质细嫩,极为鲜美,“煎之,煮之,蒸之俱可。加腌芥作汤,作羹,尤鲜”。
塘鳢鱼最简单的做法是炖蛋。汤碗内码好鱼,鸡蛋打出在另一碗内,加料酒、葱花、鸡精、麻油、色拉油打好,倒在鱼碗里,旺火蒸十来分钟即可。
过去无论城里或农家,炖鱼都是在煮饭时放在饭锅蒸的。最动人的是开锅的瞬间,炖鱼的香味和饭的香味一起飘出来,既有鱼的鲜味又保留蛋的滑爽,鱼肉比蛋还要细嫩,但细而不碎,嫩而不烂,是老幼皆宜的滋补佳肴。
二月 桃花鳜鱼肥
鳜鱼有“春令时鲜”的美誉,每到二月,桃花汛期间,江浙人的餐桌上一定不能少了它的身影。
鳜鱼少刺而肉质细嫩丰满,肥厚鲜美,内部无胆,“实为鱼种之上品”。《正字通》按解:“鳜鱼扁形、阔腹、大口、细鳞、皮厚、肉紧,味如豚。”古人好鳜鱼,竟将其美味堪比剧毒无比的河豚,这番为美食的舍生忘死,料我辈吃货实难相比。
江苏有道名菜“松鼠鳜鱼”,是将鱼和着调料下锅炸至金黄,捞出后浇上糖醋汁而成。但此时的鳜鱼肉质最鲜最嫩,用以油炸实在有暴殄天物之嫌,或许清蒸鳜鱼才是苏帮菜民间的烧法。
奢侈点的,在鱼背上塞上几片鲜红的火腿、雪白的笋片,经过了姜葱洗礼后、鱼肉抛却腥味只留鲜味,最能保持鳜鱼的原汁原味,又有火腿的咸香深入鱼肉之中,清醇味美,食之芳香可口,令人齿颊生香。
四月鲥鱼已至燕,荔枝卢桔未应先
三月 甲鱼补身体
“菜花黄,甲鱼肥。”油菜花盛开之际,也是甲鱼最为肥美之时,是为“菜花甲鱼”也。而过了这个季节,到了夏季的甲鱼,就被称为蚊子甲鱼,肉质松老,无人问津了。
菜花甲鱼,体内遍布肥膏,营养最好,味道最美,也是最合时宜的。清炖甲鱼是常见做法,如果你口味是偏重的,可以尝试红烧或冰糖甲鱼。
煨甲鱼则要用整只的母鸡一起煨,看重的煨好后和鸡汤融在一块的汁。只要火候到位,都能将甲鱼体内的鲜美激发出来。用苏州人的老话来形容,就是“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”。
四月 鲥鱼加葱须
“鲥鱼入市河豚罢,已破江南打麦天。”每年四月,鲥鱼开始走上人们的餐桌。
鲥鱼有鱼的美味,亦有肉的质感,吃到嘴里滑溜细腻,肥腴醇厚,馨香扑鼻,为一般鱼类所不及。和刀鱼、河豚相比,鲥鱼的做法要简单多,江南饕客的所爱似乎也就清蒸这一种。
扁身的鲥鱼,其美味就在于那一身披挂着油脂的闪闪发光的鱼鳞,素有“其味美在皮鳞之交,故食不去鳞”之说。
因为鲥鱼鳞中富含磷脂,遇热即能化成脂膏渗入鱼肉而生成丰腴的口感和独特的鲜美,所以,蒸鲥鱼不能去鳞,在鱼腹内放入冬菇、火腿片、冬笋片等辅料后用网油包上鲥鱼,置于盘中加各种作料,上笼蒸至网油融化,便可出笼上桌。
这样蒸出来的鲥鱼,鲜汁饱满,用筷子在鱼身上轻轻戳一下,就能见鱼汁如泉涌。那脂质尽融于汤,吃起来嫩而鲜,肥而美,鱼肉滑溜细腻,鱼汤肥腴醇厚,真有难以言表的妙处。
青青芹蕨下
叠卧双白鱼
五月 白鱼吃肚皮
农历五、六月江南入梅时节,白鱼正逢时。讲究的白鱼吃法是仅取肚皮部位烹之,清蒸肉嫩,入口而化。正所谓“黑鱼背脊鲢鱼头,白鱼肚皮青鱼尾”,白鱼肚皮最是美味。
白鱼的做法有清蒸、红烧、腌渍、熏烤、香糟煎等多种做法,但最为常见的还是清蒸。稍盐腌,葱姜少许即可,一点点酱油,一条白鱼,没有比这更朴素的做法了,但入口却肉质细嫩,肥美鲜洁。
白鱼清蒸和其他鱼种略有不同,一是要蒸得透,这是因为白鱼的鱼皮有些类似鲥鱼,含有大量的鱼脂,足够的时间才能使得鱼皮中的鱼脂化成汁水渗入鱼肉。
其次是蒸前一定要做好预处理,一般的做法是将白鱼活杀洗净后,在鱼背鱼腹处都抹上重盐,放置两三个小时,用清水漂净再上蒸笼。否则咸味不到,白鱼的鲜味必定会打折扣。
清蒸白鱼的配料也有讲究,与香糟可谓绝配,在《随园食单》中就有记:“白鱼肉最细,用糟鲥鱼同蒸之,最佳。或冬日微腌,加酒酿糟二日,亦佳。余在江中得网起活者,用酒蒸食,美不可言。糟之最佳,不可太久,久则肉木矣。”至于用在清蒸白鱼时,配以虾籽、火腿等鲜物也都是常法。总之,“太湖白鱼实冠天下也”。